位置:吾去爱 > 社会万象 >

剪纸爷爷吴善增个人资料简介 浦江剪纸王剪纸80年

来源:小编整理2023-12-20 13:57作者:Mao

说到剪纸,你会想到什么呢?以前窗户上的喜字基本都是剪的,那么今天这位剪纸爷爷更是有着几十年的剪纸功底了,是国家级剪纸非遗传承人!他就是金华浦江人吴善增!一米见宽的木制工作台,正中铺着两张扇形剪纸贴面,一侧立着素净的宣纸灯笼,另一侧是摆放整齐的剪纸工具。每天早上,87岁的吴善增就在这张桌前,拉开窗帘,戴上眼镜,拿起剪刀,开始一天的创作。

这位国家级剪纸非遗传承人是土生土长的金华浦江人,有“浦江剪纸王”之称。在浦江文化馆工作时,他去过50多所学校办展览、上剪纸课,金华大专院校也都走了个遍,被亲切地唤为“剪纸爷爷”。

上世纪90年代退休后,他来到杭州安了家,“时间一下子多出很多,还是继续剪纸。”

穿过朝晖小区热闹的菜市场,吴老先生的家很好认,窗户上就贴着十二生肖的剪纸窗花。迎接我们时,他的手指头上还留有半干的胶水,右手食指还粘着一小块红色碎纸片,像一只绕在指尖的蝴蝶。

他最近正在做剪纸花灯,工作台上,一绿一紫两幅扇形剪纸,正是那素面灯笼的装饰贴面。细看上面的图案,是西湖的代表风景,三潭印月。纸面右侧竖排一行小字,“杭州欢迎你”。这幅图案原是两年前创作的,登上过G20“迎峰扇”的扇面。

他的剪纸工具基本上都是自制的,因为用不惯市面上的专业工具,“不听使唤”。他想了个办法,把手术刀片插在木杆凹槽口,缠上胶布,就是一把锋利刻刀。或者干脆绑在水笔上,既可描画又能刻纸,一体两用。

桌子上,还有一块陪伴了他近40年的蜡板,也是DIY,软硬适中,刻纸时垫衬在下面,便于运刀,也减少了刀片的磨损。

吴善增的母亲有一双善于剪纸的巧手,受母亲的影响,吴善增从8岁开始接触剪纸,一剪就是80年。

参加工作后,他的这门剪纸手艺也派上了不小的用场,“区政府办简报,报纸上的插图,就是我用蜡纸刻上去的。”

上世纪80年代,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,他筹借了5千块钱,在浦江办起了《中国剪纸艺术报》。两年间,全国各地的剪纸作品纷至沓来,吴善增把好的作品挑选出来,印上报纸,免费分发给学校和其他单位。

退休后,他更是一心扑在剪纸上,忙的时候,可以从白天剪到晚上。为了创作13米长的《中国大运河》剪纸长卷,他跑到运河博物馆,参照国画长卷,改成剪纸,花了一年多。

吴善增创作了不少具有时代气息和社会内涵的作品。“香港回归那年是牛年,我剪了一幅《牛年迎香港》寄给人民日报。香港回归前一天,人民日报刊登了我的这幅作品。”

在几十年创作生涯中,吴善增最引以为傲的,是浦江传统的戏曲剪纸,“戏曲剪纸最难的是人物的脸,脸部出问题了,服装、场景再好也白搭。”

现在年轻人还喜欢剪纸吗?

在吴善增看来,这还是方式方法的问题。“在我的课上,无论是儿童、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,都能在40分钟的时间里,剪出一到两幅简单的作品。”

他说,面对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剪纸的学生,他有办法从简入深,引起他们的兴趣。

“学剪纸还可以培养性格,尤其是画线条稿,必须得细心,不能急躁。”

他垂着眼,拿着剪刀,刷刷几刀下去,缓缓铺开一个双喜字。

人物名片:

吴善增,1932年出生于浦江县上吴村店,浦江剪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。他收集了五千多幅剪纸作品,编印《浦江剪纸选》20多册,培训了浦江100多名剪纸教师,为四万多名学生上过剪纸课,获得中国剪纸学会“中国当代剪纸艺术家”称号和“浦江剪纸王”的美誉。

  • 今日热点
  • 一周排行

名人资料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