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吾去爱 > 男人杂谈 >

失独群体,我们应自我救赎

来源:好男人网2024-01-09 11:53作者:林夕慕雨

当前对于“失独者”来说,不能太多的苛求政府和社会,一切还都需靠自己承担,自我救赎。

“与死亡俱来的一切,往往比死亡更骇人:呻吟与痉挛,变色的面目,亲友的哭泣,丧服与葬仪……”这是弗兰西斯·培根在《论死亡》中的一段话,这其中的悲痛世上有一群父母,或许比谁都能明白。

他们的年龄大都五十开外,20多年来,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乐地生活,正当他们幸福地为孩子购置新房、准备嫁妆的时候,一场意外却夺走了孩子年轻的生命,他们自称为“失独者”。近年来,随着疾病、车祸、溺水、食品安全等原因,全国独生子女伤残、死亡发生率呈持续上升态势,失独家庭每年以7.6万的速度增长,正在成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。

步入老年,浇花弄草,逗弄儿孙,享受天伦之乐是老人们的梦想。但是,失独家庭的出现,却让天伦之乐不再,转而出现的是难以承受的孤独和伤痛。他们未来怎么办?他们将怎样度过余生?

有人认为,他们响应政府计划生育的号召,只生一个孩子,为国家做了牺牲,他们失去独生子女后政府应该给他们养老。其实,目前恐怕很难办到。一则,政府没有那么大的财力;二则,未来随着生育率降低,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,未来政府可能重新下大力气鼓励生育;三则,独生子女家庭本身就少投入了时间和金钱,而少生孩子节约的钱,他们自己已经消费了,未来在社会化养老方式上又沾了多生孩子家庭的“光”。

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。经历过了丧子之痛,年逾半百的他们开始寻找和自己命运一样的人,他们自发地建立QQ群抱团取暖,相互倾诉相互抚慰受伤的心灵。他们普遍愿望是成立专门收治失独者的养老院。人都有归属的需求,有相同经历的人在一起养老,不仅在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顾,而且闲暇时一起娱乐、聊天,在精神上也可以相互慰藉,实现“老有所养,老有所为,老有所乐”。

遗憾的是,“失独者”群体尚未进入公众的视野,他们的喜怒哀乐有谁来聆听?社会关爱的力量何时才能注意到他们?当前对于“失独者”来说,一切还都需靠自己承担。像美国畅销书《人生下半场》作者鲍伯·班福德那样,凭信心找到出路。

班福德出身寒微,11岁挑起生活担子,14岁时父亲突然过世;31岁时,母亲在一场大火中丧生。在他事业辉煌腾达的时日里,他的优秀独子又突然因意外事件去世。不同寻常的是,班福德有勇气地说:“我的职责及使命是发挥上帝赐给我的专长,而不是做我自己喜欢的事。”在中年之后,他决定用自己的专长、知识、经验及金钱实现人生的永恒价值。

失独者们更要明白:人生就像一次旅行,要经历无数次上车、下车;时常有事故发生;有时是意外惊喜,有时却是刻骨铭心的悲伤……

名人资料

更多